2008年5月1日 星期四

馨香祈平安---製香業

一般人談到「香」,直覺聯想到民間宗教信仰的「敬天法祖」和「焚香膜拜」,人們藉著裊裊薰煙、明光、馨香,上通神靈,祈請庇佑,更藉著「香」,拉近人與神鬼、祖先之間的距離,抹除人們的恐懼,換來希望與自信,這種心靈與崇拜.......
(一)至治馨香,感于神明
「來是空言去絕蹤,月斜樓上五更鐘。夢為遠別啼難喚,書被催成墨未濃。蠟照半籠金翡翠,麝熏微度繡芙蓉。劉郎已恨蓬山遠,更隔蓬山一萬重。」
此詩為李商隱〈無題〉四首中的一首,描述詩人與一位幽居寂寞女郎的一段沒結局的戀情,故事內容暫不理會,先瞧瞧富家小姐閨房裡的擺設吧!「蠟照半籠金翡翠,麝熏微度繡芙蓉。」「金翡翠」,以金線在簾幔上繡上翡翠等成雙成對的鳥兒圖案;「麝熏」,指以沈香、麝香等高級香料來熏衣物被褥,兩句點出富家閨房的豪麗。
一般人談到「香」,直覺聯想到民間宗教信仰的「敬天法祖」和「焚香膜拜」,人們藉著裊裊薰煙、明光、馨香,上通神靈,祈請庇佑,更藉著「香」,拉近人與神鬼、祖先之間的距離,抹除人們的恐懼,換來希望與自信,這種心靈與崇拜的「香」,和李商隱詩中生活化的「熏香」,材質也許相同,但在作用上卻大相迴異。
「香」起何時?中國古籍如何記載?有何傳說?皆是考據探源的有趣課題。
據傳:佛祖釋迦牟尼講道時,天氣悶熱,信徒在微風輕輕吹拂臉龐的季節裡,難檔瞌睡蟲之侵擾,加上臭汗淋漓,體臭難聞,實有失禮之責,有位信徒突發奇想,找來一些有香味的木材,切成小條狀,置於容器內焚燒,藉香味提振精神,更去除汗臭、體臭,於是乎,「焚香」之雛形產生了。
中國早期不懂製香,皆千里迢迢遠赴西域購買,聽說有人從西域採買香品返回中國途中,不巧碰著強盜半路攔劫,沒想到這批匪徒一聞行囊中的「香」味後,竟拔腿逃跑,此則消息傳至中國和印度,佛教徒藉題大肆渲染,無形中提高「焚香驅邪」的知名度。
其實中國在悠遠的上古時期,老早就有焚香以降禮的祭禮儀式,祭拜時,沒酒、沒肉還無所謂,「香」絕對不可缺,《尚書》就這麼記載著:「至治馨香,感于神明。」
東漢應劭的《地理風俗記》亦記曰:「周禮鬱人掌裸器,凡祭醊賓客之裸事和鬱芳草也,謂用百草之華煮以合釀黑黍以降神香也,或說今鬱金香是也。」
清俞樾在其所著的《曲園雜篡》有一段考證的話:「禮郊特性云:『周人尚臭,蕭合黍稷,臭陽達於牆屋,故既奠,然後 蕭合羶薌。』鄭注:『蕭,薌蒿也,染以脂合黍稷燒之。羶當為馨,聲之誤也。然則 蕭合馨香,即燒香之權輿。後世焚香以降神,自是周人尚臭之遺意。』
秦漢以前,中國設奠焚香以祭天的「香」,並非今日民間所點燃的「香」,宋朝謝維新所撰著的《古今合璧事類備要》一書中提到,秦漢以前所謂的香,是指蘭蕙椒桂而已,到漢武帝才有「雞舌香」。一直到晉武帝,外國才進貢異香,爾後,如檀香、沈香、麝香、薔薇水等製香的素材,陸續由外國傳入,種類繁多。製香用的素材來自植物的木、花、實、節、葉、皮、液等等,更有假人力煎和合而已,其可供焚香祭祖,或配戴以避邪、逐疫,更可入藥保健之用。

(二)香火薪傳,綿延不絕
三百多年前,漢民族踏上台灣這塊土地,人來了,各種日常生活行徑也一併移植過來,中國人的精神支柱——民間信仰也撒播在這座海上荒島。「香」,這種民間信仰的重要媒介,有如雨後春筍,隨著人口成長的比例興盛起來,因此,如在稍有年代的鄉鎮,很容易找到百年以上的香鋪。香鋪的確很古老,因它本身就意謂著香火薪傳,一代傳一代,綿延不絕,但在薪傳的過程中,難免會隨著時空的轉移,社會結構的突變,而有變革,這種走出傳統的變革,將帶給製香業步入夕陽產業,或迎向燦麗的明日呢?
「玉芳製香廠」座落於西港鄉通往台南市的省公路旁,其製香歲月,已超過百年,日常器物,百年以上謂之古董,百年以下稱之民藝品,由此可知「玉芳製香廠」百分之百老牌老字號,標準古董級。
當筆者一進玉芳製香廠就碰到一名年約二十七歲的製香師傅,好奇請教他從事這門行業的理由,年輕人很直爽的說:
「理由!很簡單,就是為了工作,不希望成天呆在村子裡,被誤認為數電線桿的流浪漢;至於要找什麼工作,我也沒主見,反正拜託庄內親朋好友推介,沒幾天,有眉目了,整妥行裝到台中某家製香廠當學徒。」
「記得初進製香廠,望眼一掃,傻了眼,愣在一旁,裡頭的操作員全身黑嚕嚕,比南非來的還要黑,不管地上髒與否,四腳一伸就躺在地上休息,這那裡是人的生活呢?當時有股衝動,準備轉頭拜拜,但一想,既來之則做之,做幾天嘗試看看,也不枉此行,沒想到一呆就與香結上緣。」
結上緣,想當傳統製香師傅的代價是:當學徒什麼事都要學,都要做。

(三)永不沒落的「製香業」
製香的主要材料:竹枝(香腳)、香劑、黏著劑、著色劑,除了竹枝外,全是粉末狀,粉末易四處飛揚,難怪師傅或操作員全身髒兮兮,「現在的年輕人愛打扮,把自己裝扮得神采飛揚,像我們這種工作場合,打扮?免了吧!如讓女朋友或家人到工作場合來找,恐怕也找不著哪位是他要見的人。」年輕製香師笑著說。女主人在旁接腔道:「因此有心人士就設計機械來代替操作員最討厭的工作,譬如為了美化香枝,香腳需染色,以前泡色料全用手工,萬一手沾上顏色,慘了,一個禮拜也洗不乾淨,因此師傅最不喜歡泡色料。目前這項擾人的工作,就交由機械處理。」
年輕老闆王耀霆適時加入咱們討論的行列:
「除了台灣、大陸使用香以外,全世界使用香的國家太多囉!譬如新加坡、泰國、日本、印度、尼泊爾、不丹…,因此製香這門古老的行業絕對不可能淪為夕陽產業或沒落行業;只是在科技的進步之下,百業革新,機器代替人工,傳統手工製香業,有朝一天會蛻變為一貫作業製香廠,到時,沒落的是「傳統手工製香業」吧!
香,最初的功能應在祭拜,充當人與鬼神的媒介訊息上,具有一些些神秘的氣氛,古時也有人把它拿來當作計時的工具;製香的素材大部份是藥材,這些藥材有安魂定魄的療效,因此人們確信在屋內點燃一柱香,能讓待在屋內的人心情祥和、寧靜;人們又咸信,用裊裊的香薰屋內、衣物、器皿等,有驅魔治邪的功能。香在時下的社會,功能面逐漸擴大,煮茶品茗,點燃一柱香;彈奏古箏時,前頭放置一燃點沈香或檀香的香爐,樂聲、馨香交融,襯托出一幅如夢如詩的意境。「香」在當今社會好像慢慢脫離祈神納福的宗教層面,步入人們的生活面,扮演綠葉拱托紅花的重要角色。
「請問貴廠所製作的香,約有幾類?」
「很難說,我們所生產的,大都接受顧客的需求來製作,光依尺寸和顏色來分,就有好幾十種,香腳有尺二、尺三、尺四、尺六、尺七、尺八、二尺、二尺半,做出來的香又有粗細,顏色也有黑色和褐色之分,另外又要依據各香鋪所下的價格來定材料,這一來沒上百種,也有七、八十種吧。如依素材來分,香分為四大類:沈香、檀香、料香(中藥材)、香精油(菜香)。另外依香的用途和外型顏色來分,又可區分為:線香、香環、香塔、香珠、以及現代民俗產物的五彩香、香水香、涼香。」
經王先生一說,頓覺「香」猶如諸佛菩薩依信眾的需求而展現不同面目,面目不一,但其目的都是一樣,是精神面,亦是生活化的產物。
「玉芳製香廠」經歷一百多年的歲月,一直堅持以傳統手工製香,傳統香以線香中的「硬腳香」為大宗,硬腳香的材料有:竹枝、香劑、黏著劑和著色劑。
竹枝:昔日台灣製香業所用的竹枝取自竹山,當地有專人以桂竹純手工劈製出售。目前百分之八十仰賴大陸進口。中國大陸生產竹枝合算的原因,據王先生的解釋是這樣:一百斤的竹,劈製製香用的竹枝後大概只有三十斤,其餘的八十斤廢棄物可轉當「粗紙」原料,因此在大陸工資低廉及粗紙工廠兼容並納的諸多因素下,大陸進口的竹枝搶灘成功。劈製好的竹枝還要再分挺直的A級香腳外銷台灣,稍微彎曲有瑕疵的B級留著自己用;一‧四米厘的竹枝需經篩選,由彼岸生產;二‧五或三‧O米厘的粗竹枝,因不必挑選,就由台灣自己來生產。今昔香腳在外觀上還有一大區別,以前採手工劈製,外型四方或扁平,現由機械代勞,剖出來的香腳是圓柱形的。
楠樹皮粉:製香最基本原料為香腳和楠仔,楠仔就是楠樹皮粉,是製香過程中的黏劑及附著劑之類,早期取自台灣本土,但由於林木的成長和人類使用楠仔的速度不成正比,在使用量大而遽增的情況下,由平地剷至深山,十幾年前,台灣量絕,沒貨了,現百分之九十改由印尼、越南進口。
「大陸地大物博,有楠仔嗎?」
「有是有,但不好用,有些移轉到大陸的製香廠,因用不慣當地的楠仔,還得由台灣載運過去呢!」
香之所以會香,在於香料的靈活使用,香料的素材有:沈木、檀木、楠木、檜木等研成的粉末,再摻合麝香、靈貓香、海貍香、龍涎香等各類香料而成,亦有混合草根、香三奈、丁香、小茴、大茴、大黃、龍香、排草龍、桂心、春花、八角、甘松、桂通、白芷、川芎、桃草、當歸、牡丹皮、良荖、紋黃等中藥粉末而成,比例如何?如何搭配?全憑經驗,亦是各製香廠的獨門訣竅。

(四)製香三大過程:浸、滾、曬
至於製香的過程與步驟,則隨各種香品的不同而有差別,現僅以硬腳香的製作來說明介紹。
香腳(竹枝)、楠仔粉、香料和一大桶水準備就緒,首將竹枝前三分之二浸水,然後攤成扇形,在放置楠仔粉(黏粉)的盤內上下左右不停滾動,讓楠仔粉附著在浸過水的竹枝上,此謂之「掄紙扇」。接著在楠仔粉內加香料,其比例為楠仔粉(黏粉)一、香料三,在將第一次「掄紙扇」的竹枝在上重複滾動,務使香粉重重且很均勻的包附在竹枝上,後捆繫,置陽光下曝曬,曬乾後,隨即進行染香腳的最後動作,香至此才算大功告成。
製香三大過程:浸、滾、曬,每一環節必須緊密相扣,拿捏得宜,三度浸水,三度上料,三度掄紙搧,每一動作都不得馬虎偷懶,才能使做出來的香滿室香氣氤氳,持久不散,尤是「滾」的動作,腕力、力度要恰到好處,香粉才能均勻密佈,故有謂:一支標準的香,除了香味夠以外,香肉要圓,香腳要漂亮。
王先生說:民國七十三年左右,半自動製香機出現了,它代替最耗力的「掄紙扇」動作,竹枝不必展扇形,直接就在轆筒裡滾動,竹枝沾粉,圓又均勻。其缺點:香度不夠,因手工製香可隨時灑香料來控制香度,機械製香,其轆筒內香劑粉末,由於粗細不平均,竹枝在轆筒沾粉時,細的一定先被沾完,剩下較粗的粉末留在後頭,也就是說同一批貨,前面的香肉細,後頭的香肉較粗。不管怎樣,機械的出現節省很多操作員,也加速生產力,五、六年前,全自動製香機面世,促使製香再往前進一步。
一般人購買香,大抵以價格的高低來衡量香的品質,其實在等級上,則以沈香、檀香、藥香的順序來定高低,不管沈、檀或藥料都是中藥材,王先生笑著說:「我們製香廠所用的中藥材總重比中藥店還多。中藥店的藥材,外觀美好完整,那些稍破碎、不完整,由我們收購研成粉末,這些香料對人體有『寧靜』的功效,是養生必備品,純中藥製成的香,點燃後的灰燼就是一般人稱之為『爐丹』,它的確可治病,是一種相當不錯的安慰劑,但要特別注意的一點是:摻有化學香精的香精香,其灰燼萬萬不能服用。」

(五)「沈香」、「檀香」、「藥料香」都是香
「能否綜合地將沈香、檀香與藥料等作一說明?」我進一步請教王先生,他說:
「前面曾提到香有四大類,被一般人視為第一級的是沈香,其次才是檀香。沈香之所以最昂貴的主因,乃因沈樹產在深山,且沈樹爛掉後,只結幾塊的沈香而已,量的確很少,但市面需求量高,蒐購者眾,最後連沈樹都還沒「結沈」時,已整棵被砍下來,這種『沈』也是『沈』呀,但能分辨真正的沈者有多少。出產沈香的國家:印尼、馬來西亞、泰國、高棉、柬普塞、越南,大陸大概只有雲南邊境才有。」
「沈香」量小,產於「深山林內」,屬私人賣買行為,鮮有標準價碼,反觀檀香,全由官方負責買賣,童叟無欺,價格穩定,其缺點則是五十年份和八十年份,價格皆同,需賴採購者的眼光,才能挑選到物超所值的檀香木。
年輕人閱歷多,分析起來頭頭是道,王先生又繼續說下去:
「檀香的香味,最適合人之嗅覺,在香品中居第二位,但最近『藥料香』的價位直追『檀香』。其實在我父親那一代,『藥料香』比『檀香』還高,因『藥料香』的素材全由大陸進口,過了不久,大陸見台灣需求量高,大量栽植,間接導致價格下滑。同樣的藥料,以前用新台幣八千元買的貨,現在大概一、二百元就買到了。」
難道沈香、檀香就沒摻合藥料嗎?製香有無秘方?外行人如何分辨「香」的好壞?這些應是一般人最關心的問題。
依據王先生的敘說:品質稍差的沈香,點燃後會帶有酸味、辣味,故須摻合中藥,聞起來才會覺得舒暢,這也是市面有諸多香鋪標榜:「本沈香係採天然高貴沈香木,獨家偏方及高貴藥材製成,香味與眾不同…。」的掩人耳目技法。
至於能不能買到稱心、合乎自己喜歡的香味呢?完全要靠香鋪的信用、良心,香鋪為了永續經營,並博得消費者信用,皆會祭出老店的「信用招牌」,絕不敢掉以輕心,以免百年英名付之流水。
香大部份是用來祭拜用,製香時,盡量講求衛生乾淨,不要直接放置地上曝曬,製香過程中「掄紙扇」,相當耗體力,所以製香師傅百分之九十八為男生,很少有婦女參與,由於女生少接觸,各行各業所忌諱的「月事」、「入月房」等就無從發生,禁忌間接少囉。
近年來,各行各業景氣都不甚理想,失業率亦節節上升,不是找不到工作,而是「灰頭土臉」或「賣勞力」的行業,年輕人不願屈就,究其原因:認為「粗工」是一些沒唸過書,知識水平稍低者的飯碗,其實年輕人根本不瞭解,國民義務教育九年後,學歷已不是找工作的身份證或標幟。我想最主要的是:年輕人久處安逸太平的日子,養成「養尊處優、貪逸惡勞」的習性,勞力性的操作員吸引不了他們,一窩風往娛樂業、服務業裡鑽營享樂。還好全自動的機械一一出現,解決各工廠操作員的流失。「製香業」的命運和一般工廠雷同,請不到製香師傅,乾脆抓部機器改為全自動,還可增加百分之十五的生產量呢!
「玉芳製香廠」堅持傳統手工製香,王先生認為「香」不是點「意思」、點「形式」,它有它的精神面,機械解決請不到員工的困擾,也能增加產量,但…。
有位佛教徒請教大和尚,點香敬拜諸佛菩薩,到底要點三柱香?或是越多越好?老和尚說:敬拜神明貴在虔誠,心誠則靈,一柱、二柱、三柱都無所謂,如手邊沒香,你也可點燃你心中那柱最虔誠的「心香」。
王先生的「點香唔是點意思、點形式」的理論,不正是心香一柱最好的詮釋嗎?

沒有留言:

##EasyReadMore##

歡迎參觀我的賣場 歡迎參觀我的賣場

news

liverの小窩

I love Taiwan!!

我是台灣人 我愛台灣
Powered By Blogger

[世界公民運動]李東昇 's bloguide

中時電子報-最新焦點

...

.. ..台北 - ..